一、選擇題Ⅰ,即單項選擇題(每題1分):下列每題的選項中,有一項是最符合題意的。
1.辯證唯物主義"/>
第3章 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選擇題Ⅰ,即單項選擇題(每題1分):下列每題的選項中,有一項是比較符合題意的。
1.辯證唯物主義認為,認識的本質是(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75)()
A.主體對各種認識要素的建構
B.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C.主體對客體本質的內省
D.主體對客體信息的選擇
2.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客體”概念是指(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8)()
A.客體就是客觀存在的世界
B.由主體自由創(chuàng)造的對象
C.由主體決定的對象
D.主體活動所指向的客觀事物
3.實踐是人與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這是指通過實踐活動(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75)()
A.人與外部世界進行物質交換和精神交換
B.主體對信息進行思維加工,產生改造客體的目的、計劃和方法、手段等實踐觀念
C.主體把客體的信息同化為主體的精神產品
D.使客體主體化,使主體客體化
4.宋代詩人陸游在一首詩中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边@里是強調(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7)()
A.讀書不能獲得真知
B.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C.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
D.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5.中國古代哲學家陸象山主張“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這一觀點是(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8)()
A.客觀唯心主義的觀點
B.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
C.樸素唯物主義的觀點
D.機械唯物主義的觀點
6.“客體”這一概念是指(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85)()
A.客體就是客觀世界
B.主體活動所指向的客觀事物
C.客體是產生并決定主體的
D.由主體自由創(chuàng)造的對象
7.“現(xiàn)實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是(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75)()
A.主觀唯心主義觀點
B.客觀唯心主義觀點
C.形而上學觀點
D.舊唯物主義觀點
8.20世紀西方的“上帝觀”發(fā)生了變化,有人認為上帝存在能否得到證明不重要,“上帝”觀念代表的是一種終極關切,它是一種人心內在的價值觀念。這是(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7)()
A.客觀唯心主義的觀點
B.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
C.辯證的唯心主義的觀點
D.相對主義的觀點
9.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既是確定的又是不確定的,其不確定性是因為(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75)()
A.作為檢驗真理標準的社會的實踐總要受到歷史條件的限制
B.任何實踐檢驗都需要一定的邏輯證明作為其補充的手段
C.有些真理是根本無法通過實踐來加以檢驗的
D.不同的人不同的階級各有其不同的實踐標準
10.所謂客觀真理,主要是指(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8)()
A.人的正確認識中所含有的客觀內容
B.認識的客體
C.主觀對客觀的反映
D.客觀存在
11.真理和客觀真理的關系是(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7)()
A.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
B.真理包含客觀真理
C.凡真理都是客觀真理
D.自然科學的真理是客觀真理,社會科學的真理不是客觀真理
12.認識的主體性原則是指(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8)()
A.主觀性原則
B.主體的能動性原則
C.主體決定客體的原則
D.客體依賴主體的原則
13.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統(tǒng)一是(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75)()
A.必然和偶然的統(tǒng)一
B.抽象的不變的統(tǒng)一
C.本質和現(xiàn)象的統(tǒng)一
D.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
14.理性認識的特點是(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9)()
A.對感性認識的綜合
B.與客觀事物無關的人的自由創(chuàng)造物
C.通過感覺器官對客觀事物的直接把握
D.借助于抽象思維達到對事物本質的把握
15.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根本標準,這個標準是(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95)()
A.絕對確定的
B.不確定的
C.既是確定的,又是不確定的
D.既是歷史的,又是邏輯的
16.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是因為(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85)()
A.實踐不僅具有普遍性的特點,而且具有直接現(xiàn)實性的特點
B.實踐是人們的有目的的活動
C.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
D.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特征
17.從個別上升到一般的思維方法是(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9)()
A.歸納方法 B.分析方法
C.綜合方法 D.演繹方法
18.“真理和謬誤的絕對對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圍內才有意義”是(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75)()
A.詭辯論的觀點 B.唯心主義的觀點
C.辯證法的觀點 D.相對主義觀點
19.“人的感官是人認識外界事物的不可逾越的天然界限”,這種觀點是(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85)()
A.辯證反映論 B.經驗論
C.辯證唯物論 D.不可知論
20.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在本質上是(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8)()
A.經驗論 B.反映論
C.科學實驗 D.實踐論
21.“聽其言必責其用,觀其行必求其功!边@種觀點強調的是(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75)()
A.認識對實踐的作用
B.實踐對認識的檢驗作用
C.認識可以脫離實踐
D.實踐可以脫離認識
22.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關系是(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7)()
A.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
B.直觀和反思的的關系
C.實踐和反映的關系
D.認識的“源”和“流”的關系
23.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是(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75)()
A.聯(lián)系的觀點B.發(fā)展的觀點
C.辯證的觀點D.實踐的觀點
24.正確理解主體與客體關系的關鍵在于(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8)()
A.物質第一性的觀點
B.意識第一性的觀點
C.辯證的觀點
D.實踐的觀點
25.把主體需要和客體屬性相聯(lián)系相統(tǒng)一的現(xiàn)實基礎是(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85)()
A.認識B.理性
C.主體性D.實踐
26.“社會上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這段話主要是說明(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75)()
A.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目的
B.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
C.科學技術是比較重要的實踐
D.認識需要推動了科學的發(fā)展
27.“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改造自然界而發(fā)展的。”這句話說明(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85)()
A.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B.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C.實踐是認識的動力
D.人的認識具有主觀能動性
28.“歷史是邏輯的基礎,邏輯是歷史的修正!边@一觀點是(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75)()
A.片面強調邏輯重要性的觀點
B.對歷史和邏輯的關系的錯位
C.歷史的與邏輯的相統(tǒng)一的觀點
D.主觀唯心主義的觀
29.“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這一觀點說明(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65)()
A.感性認識對人認識事物本質沒有實際意義
B.感性認識是整個認識的起點
C.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
D.感性認識的局限性
30.“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寶貴”。這一著名命題所包含的哲理是(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75)()
A.認識經歷著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發(fā)展
B.認識的根本任務是通過現(xiàn)象認識本質
C.認識不能停滯,而應該不斷擴展和深化
D.改造世界比認識世界更重要
31.“物質的抽象,自然規(guī)律的抽象,價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話,一切科學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確、更完全地反映著自然”。這一論斷說明(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7)()
A.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
B.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規(guī)律的認識
C.抽象的東西是深刻的、正確的
D.感性認識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認識
32.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是(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65)()
A.聯(lián)系的觀點B.發(fā)展的觀點
C.辯證的觀點D.實踐的觀點
33.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認識本質上是(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8)()
A.對客觀事物的能動的反映論
B.經驗積累的過程
C.科學實驗
D.處理社會關系的能動的活動
34.在認識論中堅持反映論的原則(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85)()
A.只是機械唯物主義的觀點
B.是樸素唯物論的觀點
C.僅是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D.是所有唯物主義的觀點
35.“在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chuàng)新是社會變革的先導”這一命題(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75)()
A.強調了認識對實踐的決定作用
B.夸大了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
C.強調了認識對實踐的能動作用
D.低估了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
36.由認識到實踐的飛躍是(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9)()
A.認識過程的第一次飛躍
B.認識過程的第二次飛躍
C.認識過程的結束
D.認識過程的初始階段
37.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認為,真理的根本屬性是(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95)()
A.有用性B.客觀性
C.相對性D.階級性
38.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辯證統(tǒng)一的基礎是(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95)()
A.客觀世界B.感性認識
C.理性認識D.實踐
39.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區(qū)別是(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8)()
A.感性認識是可靠的,理性認識不可靠
B.感性認識是對現(xiàn)象的認識,理性認識是對本質的認識
C.感性認識來源于實踐,理性認識來源于書本
D.感性認識來源于直接經驗,理性認識來源于間接經驗
二、選擇題Ⅱ,即多項選擇題(每題2分):下列每題的選項中,至少有兩項是符合題意的。少選、多選、錯選,該題不得分。
1.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主體和客體的關系的內涵包括(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75)()
A.實踐關系B.認識關系
C.價值關系D.審美關系
2.唯物主義在認識論上都堅持反映論的觀點。能動的反映論與機械反映論的主要區(qū)別在于是否承認(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75)()
A.世界的可知性
B.社會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C.認識過程的辯證法
D.客觀事物是認識的對象
3.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區(qū)別是(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8)()
A.感性認識是直覺的,理性認識是理性的
B.感性認識來源于實踐,理性認識來源于理論
C.理性認識是對本質的認識,感性認識是對現(xiàn)象的認識
D.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
4.實踐作為認識發(fā)展的動力,是因為實踐(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75)()
A.給認識提出新課題,規(guī)定認識發(fā)展的方向
B.為新問題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經驗材料
C.為人們認識新事物不斷提供觀察和研究的手段
D.推動人類思維能力的提高
5.盡管歷史上羅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說”當做“異端邪說”加以打擊,毀掉哥白尼的書,燒死布魯諾,監(jiān)禁伽利略。但這既不能改變地球繞太陽運轉的規(guī)律,也不能阻止人們接受“日心說”。這一事例說明(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75)()
A.客觀規(guī)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B.真理終究會戰(zhàn)勝謬誤
C.客觀規(guī)律作用是無條件的
D.真理中包含著不依賴于人的客觀內容
6.“只要邁進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邁進一小步,真理就會變成謬誤”,這一觀點說明(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7)()
A.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
B.真理具有相對性
C.在一定條件下真理會向謬誤轉化
D.客觀唯心主義的觀點
7.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既是確定的,又是不確定的,其不確定性是因為(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75)()
A.有些真理需要通過邏輯證明才能檢驗
B.作為檢驗真理的實踐總要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限制
C.實踐本身是不斷發(fā)展的
D.不同的人、不同階級各有其不同的實踐標準
8.孫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認識過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進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進于行”。這一思想表明了(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65)()
A.知行不可分割B.知行合一
C.知行相互促進D.行先知后
9.檢驗真理的實踐標準的絕對性是指(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8)()
A.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B.經過實踐檢驗的真理是永遠不變的
C.實踐比較終一定能檢驗認識的真理性
D.實踐標準不具有相對性
10.真理和謬誤的界限在于(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65)()
A.是否符合馬列主義
B.是否符合人民利益
C.是否符合客觀實際
D.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對象的本質和規(guī)律
11.“跟著感覺走”的說法,在本質上是(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65)()
A.唯心主義經驗論的觀點
B.機械唯物主義的觀點
C.人本主義的觀點
D.否定理性作用的觀點
12.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認識的辯證過程是(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7)()
A.從間接經驗回到直接反映的轉化
B.實踐—認識—實踐的無限循環(huán)
C.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從理性認識到實踐
D.從抽象到具體再到抽象的上升過程
13.“按圖索驥”的錯誤在于(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8)()
A.教條主義B.理論脫離實際
C.形而上學D.本本主義
14.關于認識的辯證過程,理解正確的包括(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75)()
A.從相對真理到絕對真理的發(fā)展
B.從直接經驗到間接經驗的轉化
C.實踐——認識——實踐的無限循環(huán)
D.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從理性認識到實踐
15.對于同一棵大樹,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畫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調,植物學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態(tài)特征。這是由于(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75)()
A.人的感覺受理性指導
B.人的認識具有能動性
C.理性認識是感性認識的基礎
D.已有的認識影響感覺活動
16.認識中的非理性因素主要有(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8)()
A.猜測、頓悟、想象 B.情感、意志、欲望
C.幻想、靈感、直覺 D.分析和綜合
17.非理性因素在認識活動中發(fā)揮的作用有(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85)()
A.誘導作用B.指導作用
C.預見作用D.激發(fā)作用
18.認識運動之所以要經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多次反復,是因為(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75)()
A.事物矛盾的暴露有個過程
B.事物本身的復雜性及認識本身的復雜性
C.人們的實踐及其認識條件的歷史性
D.人類認識能力的有限性
19.實踐在認識中的決定作用表現(xiàn)為(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85)()
A.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基礎
B.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
C.實踐是檢驗認識之真理性的標準
D.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20.馬克思說:“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的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群眾掌握,也會變成物質力量。”這段話體現(xiàn)的哲學思想是(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7)()
A.理論就是巨大的物質力量
B.理論對實踐有指導作用
C.理論不能代替實踐
D.理論可以決定一切
21.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是(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7)()
A.理性認識是感性認識的升華
B.有限和無限的關系
C.絕對和相對的關系
D.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
22.真理的客觀性是指(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85)()
A.真理中包含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內容
B.真理的內容是人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
C.真理符合廣大人民的共同利益
D.真理具有大多數(shù)人所認同的公共性的內容
23.主體在認識過程中,對客體信息的選擇表現(xiàn)為(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75)()
A.主體以感覺器官為門戶的生理系統(tǒng)所決定的選擇
B.主體對客觀對象的任意選擇
C.主體對信息的自覺選擇
D.主體對信息的能動選擇
24.根據(jù)認識的發(fā)展規(guī)律,在認識的“熟知”與“真知”問題上正確的觀點有(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65)()
A.熟知未必是真知
B.熟知未必不能是真知
C.真知可以源于熟知
D.真知必定首先是熟知
25.理性認識向實踐飛躍的重要意義在于,它使理性認識(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65)()
A.變成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
B.接受實踐的檢驗并隨實踐的發(fā)展而發(fā)展
C.發(fā)揮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D.起改變事物發(fā)展總趨勢的作用
26.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與舊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區(qū)別有(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7)()
A.前者是反映論,后者是先驗論
B.前者以社會實踐為基礎,后者則離開了社會實踐
C.前者是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后者則是消極的被動的反映論
D.前者認為主體和客體的關系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關系,后者則否定主體和客體之間的改造和被改造的關系
27.認識的發(fā)展的第二次飛躍是理性認識向實踐的飛躍。理性認識回到實踐的重大意義在于(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65)()
A.檢驗和發(fā)展理性認識,發(fā)揮理性認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B.改變實踐和認識的發(fā)展規(guī)律
C.變精神力量為物質力量,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D.提高實踐活動的自覺性,推動實踐的進一步發(fā)展
28.“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這種觀點(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75)()
A.顛倒了理論和實踐的關系,把理論當成實踐的來源和動力
B.肯定了理論應走在實踐前面
C.揭示了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D.規(guī)定了理論對實踐的決定意義
29.“真理和謬誤在一定條件下能互相轉化”,這說明(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75)()
A.真理就是謬誤,謬誤就是真理,兩者沒有絕對的界限
B.真理與謬誤在同一范圍內可以互相轉化
C.真理超出自己適用的范圍會轉化為謬誤
D.謬誤回歸適合的范圍會轉化為真理
30.真理和價值的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表現(xiàn)為(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7)()
A.追求真理和創(chuàng)造價值是人類的認識、實踐活動的相互區(qū)別又相互聯(lián)系的基本內容
B.真理原則側重于客體性、條件性、統(tǒng)一性原則,價值原則側重于主體性、目的性、多樣化原則
C.真理與價值相互貫通,既互為前提又互相適用,在發(fā)展中二者相互引導,從價值走向真理,從真理走向價值
D.實踐是真理和價值共同的檢驗標準
31.列寧說:“沒有抽象的真理,真理總是具體的!边@一思想可以理解為(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7)()
A.真理的形成不需要抽象概括
B.真理不是抽象不變的公式
C.真理有其適用的具體范圍和條件
D.真理體現(xiàn)了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
32.實踐之所以是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因為實踐(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85)()
A.具有直接現(xiàn)實性
B.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東西
C.具有普遍性的特點
D.是聯(lián)系主觀和客觀的橋梁
33.邏輯證明在實踐檢驗真理的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75)()
A.邏輯證明給實踐提供理論指導
B.難以直接實踐檢驗的理論要靠邏輯思維證明
C.邏輯證明給實踐以理論根據(jù)
D.邏輯證明以實踐標準為基礎
34.下列有關價值特性的表述,正確的是(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75)()
A.價值是主體的需要和利益
B.價值是客體的某種屬性或性能
C.價值既有客觀性,又有主體性
D.主客體之間的價值關系是主體在實踐基礎上確立的同客體之間的創(chuàng)造性關系
35.價值評價的基本要求是(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7)()
A.對評價標準的正確制定
B.對客體狀況的正確認識
C.對主體需要的正確認識
D.對現(xiàn)實世界的正確認識
36.追求真理和創(chuàng)造價值是人類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兩大主題,在其過程中,人類應該遵循的原則是(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65)()
A.求真原則B.務實原則
C.真理原則D.價值原則
37.割裂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會導致(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7)()
A.右的錯誤B.客觀唯心論
C.“左”的錯誤D.教條主義
38.恩格斯說:“單憑觀察所得的經驗,是決不能充分證明必然性的。這是如此正確,以致不能從太陽總是在早晨升起來推斷它明天會再升起。”這說明(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65)()
A.感性認識必須上升到理性認識
B.所有的認識的真理性是相對的
C.感性認識有其局限性
D.歸納法的不完滿性
39.價值的客觀性表現(xiàn)在(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8)()
A.價值以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客觀屬性為現(xiàn)實基礎
B.價值是客體客觀所具有的
C.價值必須以人的客觀需要為前提
D.人的需要是受社會實踐和歷史條件制約的
40.價值具有的特性包括(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85)()
A.客觀性B.可替代性
C.工具性D.主體性
41.一個科學合理的價值評價、價值認識,必須符合(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75)()
A.對實踐關系的正確認識
B.對道德關系的正確認識
C.對主體需要的正確認識
D.對客體狀況的正確認識
42.下列有關實踐的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的敘述,正確的是(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7)()
A.主體是一定社會關系中從事實踐和認識活動的人
B.客體是主體的實踐和認識活動所指的一切對象
C.主體能夠認識、利用、改造和欣賞客體
D.客體本身的狀況和規(guī)律又制約和限定著主體的能動活動
43.下列觀點可以歸結為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觀點的是(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75)()
A.世界統(tǒng)一于存在
B.世界是絕對觀念的異化
C.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創(chuàng)造物
D.物質是感覺的復合
44.主觀唯心主義者的觀點包括(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75)()
A.心外無物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經驗是構成世界的比較終要素
D.物是感覺的復合
45.客體是與主體相對應的概念,客體是指(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75)()
A.客體是納入到人的對象性活動中的客觀事物
B.有待認識的客觀規(guī)律
C.客體是主體活動所指向的客觀事物
D.客體具有自然形式的客體、社會形式的客體和精神形式的客體
答案與解析
一、選擇題Ⅰ
1.【答案】B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認識的本質。辯證唯物主義在認識本質上的根本觀點是能動的反映論,反映論是所有唯物主義在認識論中的共同的觀點,而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是消極被動的反映論,辯證唯物主義是能動的反映論。本題中“建構論”、“內省論”、“選擇論”作為認識的本質均是唯心主義的。在這里,承認認識有建構、內省和選擇的能動作用,這是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但把認識的本質歸結為建構、內省、選擇,就變成了唯心主義的觀點了。
2.【答案】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主體”和“客體”的認識,具體是考查客體的概念。客體不是客觀世界,客體是主體活動所指向的客觀事物,是客觀世界中的一部分;客體也不是主體創(chuàng)造出的對象。所以D是符合馬克思主義的表述。
3.【答案】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實踐活動中主體與客體的關系。本題的回答,首先要審題,題干強調的是作為實踐“人與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這種相互作用就是實踐使主體客體化、使客體主體化。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及其運動深刻地表明了實踐在人和世界相互關系中的基礎地位和中介作用。
4.【答案】B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實踐對認識決定作用的具體理解。陸游的詩句反映了正確的認識要來自于實踐即“躬行”。選項A本身表述是錯誤的。C、D是正確的,但與本題題干內容無關。
5.【答案】B
【解題思路】該觀點把精神性的心理解為世界的根本,是唯心主義觀點。心是人所具有的,是人的一種主觀精神,所以這一觀點是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中國歷史上的陸象山、王陽明及其“心學”,是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
6.【答案】B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客體的概念?腕w是主體活動所指向的客觀事物,所以客體不是客觀世界,是客觀世界中的一部分;客體也不是主體的自由創(chuàng)造,反過來,也不能說客體產生并決定主體。所以本題選B。
7.【答案】B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的具體命題及其觀點的區(qū)別。對于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的一般區(qū)別,考生是可以把握的。但具體到判定某一個命題、觀點是主觀唯心主義的還是客觀唯心主義的,如果知識掌握的不全面,判斷起來就有了一定的難度?忌鸀榇丝梢杂洃浺恍┑湫偷膬煞N唯心主義的代表性的哲學家和他們的命題。
題干是古希臘典型客觀唯心主義哲學家柏拉圖的命題,這里的“理念世界”不是指人的主觀世界,而是獨立于人之外的客觀性的精神“世界”,所以是客觀唯心主義的命題。
8.【答案】B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劃分主觀唯心主義與客觀唯心主義的標準。劃分主觀唯心主義與客觀唯心主義的標準,是把屬于人的精神還是脫離人的精神作為第一性的東西。強調上帝是一種客觀存在的是客觀唯心主義,“上帝存在能否得到證明不重要”說明不是客觀唯心主義,所以不是A,“上帝”觀念代表的是一種終極關切,它是人心的內在觀念。這種說法強調“上帝”觀念是從屬于人的,這說明西方現(xiàn)代上帝觀有從傳統(tǒng)的客觀唯心主義轉向主觀唯心主義的趨勢。這種說法中不存在辯證法,所以不選C!跋鄬χ髁x”有其自身的內涵,這種說法不屬于相對主義,所以不是D。
9.【答案】A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考生對實踐是檢驗真理標準問題的準確理解。實踐標準是確定的又是不確定的。它的確定性是因為實踐標準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的不確定性是因為實踐是具體的歷史的,是不斷發(fā)展的。依據(jù)對實踐標準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認識,所以本題選A。
10.【答案】A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真理的含義與特征。所謂客觀真理指的是真理的客觀性,真理是人對事物的正確認識,真理的客觀性指的是人的正確認識中的客觀內容,所以本題選A。
11.【答案】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真理的含義與特征。真理具有三個特性,即客觀性、絕對性、相對性,所以我們又說絕對真理、相對真理和客觀真理,這樣的表述不能理解為有三個真理,真理只有一個,就真理的絕對性我們說有絕對真理,就真理的相對性我們說有相對真理,就真理的客觀性我們說有客觀真理,所以本題選擇選項C,即凡真理都是客觀真理。
12.【答案】B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考生對認識的主體特征的把握。認識的主體是指一定社會中從事認識和實踐的人,它具有社會物質性、自覺能動性、社會歷史性。其中認識的主體性原則指的就是主體的能動性原則。
13.【答案】D
【解題思路】本題是對認識和實踐統(tǒng)一的特點的認定。認識和實踐的統(tǒng)一的過程中,當然有必然和偶然、本質和現(xiàn)象的問題,但不能僅僅歸結為這些問題,符合題意的應該是選項D。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統(tǒng)一是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
14.【答案】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理性認識的概念和特點。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規(guī)律全面的認識,感性認識是對事物外部現(xiàn)象的認識,依據(jù)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基本特征,本題選擇選項D。
15.【答案】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考生對實踐是檢驗真理標準問題的準確理解。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但唯一標準是社會的歷史的,所以對于檢驗真理這一點而言,既是確定的又是不確定的,所謂確定的是指只有實踐才能檢驗真理,人類的整個實踐可以檢驗所有的真理,但是每一時代的實踐只能檢驗一些真理,所以又是不確定的。
16.【答案】A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考生對實踐是檢驗真理標準問題的準確理解。實踐之所以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因為實踐是溝通主觀與客觀的橋梁,同時實踐具有直接現(xiàn)實性的特點。選項BCD本身都是關于實踐的正確表述,但是不合乎題干要求,不選。
17.【答案】A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思維方法的知識點。歸納與演繹正好相反,演繹從一般到個別,而歸納則從個別到一般,所以本題選A。
18.【答案】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知識點的把握。詭辯論和相對主義否認真理的客觀性,而本題題意是判定真理與謬誤的對立統(tǒng)一問題,所以排除選項A和D。形而上學的觀點則把真理與謬誤絕對對立,不承認二者之間的轉化,但形而上學不僅是唯心主義所獨有,所以排除選項B。辯證法的觀點認為,在一定條件下真理與謬誤是對立的,但在一定的條件下,真理可以轉化為謬誤,謬誤也可以轉化為真理,所以本題選擇選項C。
19.【答案】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認識的理解。人的感官是有一定局限的,但由此并不能得出不能認識外界事物的結論。認為人的感官是人認識外界事物的天然界限,這是不可知論的觀點。
20.【答案】B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理解。辯證唯物主義與其他唯物主義一樣,在認識論上都是反映論。辯證唯物主義是能動的反映論,舊唯物主義是消極的反映論。
21.【答案】B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實踐對認識的作用。題干的材料是孔子在知行關系問題上的典型觀點,強調“行”(實踐)在檢驗“言”(認識)中的作用。所以選項B符合題意。
22.【答案】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實踐對認識的作用,具體是考查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關系。選項A、B、C都不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關系的表述。整體上,認識都源于直接經驗,直接經驗是認識的“源”,間接經驗的東西在整個人類仍是直接經驗的,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關系是“源”與“流”的關系。
23.【答案】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實踐和認識的關系的把握,主要是考查實踐觀在認識論中的重要地位。實踐是認識的動力、來源、目的,實踐又是檢驗認識之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所以實踐是認識論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特點是以科學實踐觀為核心。
24.【答案】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實踐觀點,主要是考查實踐在主體客體關系中的作用。主客體關系是在實踐中形成,主體是實踐的主體,客體是實踐的客體,因此理解主客體關系的關鍵在于實踐的觀點。
25.【答案】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實踐的觀點,具體是考查實踐對價值的作用。實踐既是把主體需要和客體屬性相聯(lián)系、相統(tǒng)一的現(xiàn)實基礎,也是確立人的主體地位并使物向人趨近的可靠根基。
26.【答案】B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實踐和認識的關系。題干是恩格斯的一句話。選項A、D本身都可以說也是符合題意的,但是單項選擇題只能選擇比較佳答案,本題比較佳答案是B。
27.【答案】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實踐和認識的關系的理解。本題四個命題的表述都是正確的,但題干的材料主要是講的人的認識的發(fā)展方面。命題C比較確切地表達了這句話的含義,所以比較佳選擇應該是C。
28.【答案】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歷史與邏輯相統(tǒng)一的思維方法與觀點!皻v史是邏輯的基礎”,指邏輯是對歷史的反映,而“邏輯是歷史的修正”,指邏輯反映的是歷史的必然性。本題是辯證思維方法中歷史與邏輯的相統(tǒng)一的運用。
29.【答案】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關系的把握。本題要注意理解材料的涵義。題干主要是說明感性的局限性,正因為感性認識有局限性,所以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認識。所以本題要說明的是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答案是C。
30.【答案】C
【解題思路】本題所考查的知識點是認識的無限反復和發(fā)展;卮鸫祟},首先確定這句話是講認識問題。這樣就將D項排除掉。然后分析A、B、C項。題干是講真理性認識,沒有涉及到感性認識,A項又被排除掉了。這樣只能在B和C兩項中選一。題干中的關鍵詞“追求真理”,是指真理性認識的擴展和深化問題,而不是“通過現(xiàn)象認識本質”的問題(B項),所以C項是比較符合題意的;卮鸫祟}要求考生必須將這句話理解清楚,并抓住關鍵詞“追求真理”,可以運用排除法進行選擇。
31.【答案】B
【解題思路】此題所考查的知識點是對理性認識特點的理解和把握。題干是馬克思主義的一段話,主要是說“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規(guī)律的認識”(B項)。題干中所說的“物質的抽象,自然規(guī)律的抽象,價值的抽象……,一切科學的抽象”就是指“理性認識”,“一切科學的抽象”即理性認識“都更深刻、更正確、更完全地反映著自然”。C項(抽象的東西是深刻的、正確的)明顯是錯誤的選項,因為,抽象的東西有正確的,也有錯誤的,這樣將C項排除。A、B、D三項都是正確的觀點,但根據(jù)已經理解的題意,只有B項才是比較合題意的。
32.【答案】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基本的實踐的觀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特點是以科學實踐觀為核心,所以也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實踐之所以是認識論之首要的基本的觀點,在于實踐是認識的動力、來源、目的,實踐又是檢驗認識之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33.【答案】A
【解題思路】本題是關于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知識點。在認識論上,辯證唯物主義與其他唯物主義一樣,都是反映論,這是所有唯物主義的共性。當然,辯證唯物主義與舊唯物主義是有區(qū)別的,辯證唯物主義是能動的反映論,而舊唯物主義則是消極的反映論。所以答案是A。
34.【答案】D
【解題思路】此題考查對唯物主義反映論的共同原則的確認。在認識論上存在著唯物主義反映論和唯心主義先驗論兩種認識論的對立,二者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認人的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在哲學史上所有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們都堅持人的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這個共同原則,因此稱之為唯物論的反映論。
35.【答案】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認識對實踐的能動的指導作用。考生要注意理解題干句子的關鍵詞之一“先導”,這一詞只是表面認識對實踐能動的指導性而非決定性作用!霸趯嵺`基礎上”,這表明理論創(chuàng)新是有基礎的,并沒有忽視實踐基礎的決定性作用,也沒有夸大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
36.【答案】B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認識發(fā)展的過程,具體是認識發(fā)展兩次飛躍的知識點。認識過程是由實踐到認識,再由認識到實踐,我們把從實踐到認識看作是認識過程的第一次飛躍,而把從認識到實踐的飛躍,看做是認識過程的第二次飛躍。所以本題選B。
37.【答案】B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真理概念和特征的理解。真理的比較根本的特點或曰屬性是客觀性,真理是有用的,真理之所以有用,是因為真理是客觀的,換言之,真理的有用性是其客觀性的必然產物。所以本題選B。選項C、D也是干擾項。真理是絕對性和相對性的統(tǒng)一;自然科學和思維科學的真理沒有階級性,而社會科學的真理具有階級性,如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社會科學的真理,具有其階級性。
38.【答案】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實踐與認識的關系的知識點。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過程中的兩個階段,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辯證統(tǒng)一,而兩者統(tǒng)一正是通過實踐來實現(xiàn)的。
39.【答案】B
【解題思路】本題是對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區(qū)別的確定。感性認識是感覺知覺表象,理性認識是概念判斷推理,感性認識是對事物現(xiàn)象的認識,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的認識。
二、選擇題Ⅱ
1.【答案】AB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主體客體關系的內涵。主體與客體的關系是人在實踐過程中與客觀事物形成的認識、價值、審美關系,因此四項均符合題意。
2.【答案】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能動的反映論與機械反映論的主要區(qū)別。承認世界的可知性、承認客觀事物是認識的對象,這是所有唯物主義反映論的共性,所以不是能動的反映論與機械反映論的區(qū)別。把實踐作為認識的基礎,并把辯證法引入人的認識過程,是能動的反映論與機械反映論的區(qū)別,所以本題選BC。
3.【答案】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區(qū)別。感性認識不等于是直覺的,選項A錯誤。選項B的后半句是不正確的,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內部聯(lián)系全面的反映,具有間接性、抽象性,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是感覺知覺表象。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是概念判斷推理,感性認識是對事物現(xiàn)象的認識,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的認識。所以應選C、D。
4.【答案】AB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實踐作為認識的發(fā)展動力的全面理解。根據(jù)相關知識,本題中四個選項均從某一方面揭示出實踐作為認識發(fā)展動力的特點,所以全選。
5.【答案】AB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客觀規(guī)律和真理的正確理解。題干以歷史上的“日心說”這一事例,來揭示客觀規(guī)律和真理的特點,即ABD三項。根據(jù)馬克思主義的條件論,一切都是有條件的,客觀規(guī)律的作用也是有條件的,所以C不對。
6.【答案】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關于真理問題的正確理解。題干是列寧同志的一段話,它揭示出真理具有條件性、相對性、具體性,在一定條件下真理會向謬誤轉化。
7.【答案】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考生對實踐是檢驗真理標準問題的準確理解。標準的不確定性是由實踐本身的歷史性和不斷發(fā)展性所決定的,所以本題選BC。選項D否認了實踐的客觀性,把實踐標準變成了主觀標準。選項A否認了實踐標準的唯一性,把有些真理劃歸為邏輯證明,這也是不對的,邏輯證明是立足于實踐證明基礎之上的,是對實踐證明的補充,它不能取代實踐證明的唯一性。
8.【答案】A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考生對實踐與認識辯證關系的掌握,還有對孫中山知行觀的基本的理解。D項的“先”是邏輯上的先。B項的知行合一是明代王守仁的認識論命題,中心意思是認為知就是行,而知本質上是決定行的,知是行的來源、開始,行只是知的作用、結束。顯然,這不是孫中山先生知行觀的含義所在。
考生即使對孫中山先生的知行觀沒有了解,那么根據(jù)馬克思主義哲學揭示的實踐與認識的正確關系,也可以作出準確的選擇。
本題類似于近年考到的1道考研政治真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9.【答案】A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考生對實踐是檢驗真理標準問題的準確理解,具體考查考生對實踐標準的絕對性的理解和掌握。實踐標準的絕對性指的是實踐標準的確定性,它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實踐標準是唯一的,即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標準只能是實踐;二是實踐對一切認識比較終做出檢驗,考生若牢牢把握了這兩點,就不難判斷出正確答案。
10.【答案】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真理和謬誤的區(qū)別。選項A、B都不屬于客觀實際,不能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真理之為真理是因為它與客觀相符合,正確地反映了客觀對象的本質和規(guī)律。
11.【答案】A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感性和理性的關系。感覺是人對世界低層次的反映,是感性認識的組成部分,“跟著感覺走”是唯心主義經驗論的命題。感覺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跟著感覺走”否認了理性,所以這又是一種否定理性作用的觀點。選項B、C與題干不符合。唯物主義認為感覺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映,“跟著感覺走”不是唯物主義的觀點,也沒有人本主義方面的意思。
12.【答案】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認識的辯證過程。根據(jù)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知識點,答案是B、C。選項A、D不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是明顯的干擾項。
13.【答案】ABCD
【解題思路】本題綜合考查認識與實踐的關系、感性與理性的關系。“按圖索驥”的成語是教條主義的著名命題。它沒有看到客觀事物的普遍聯(lián)系和發(fā)展變化,主張照學書本,生搬硬套。A、B、C、D均符合題意。2003年的第33題,以“按圖索驥”為材料,考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材料分析題。
14.【答案】A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考生對認識的辯證過程的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該題是一道綜合性試題,強調考生要注意加強知識的綜合性的記憶理解。
15.【答案】AB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考生對認識的主體性、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關系的把握和理解。試題中的“眼看”屬于感性認識,職業(yè)背景屬于理性知識和已有的認識。不同職業(yè)對同一事物產生不同的感性認識,并體現(xiàn)了認識的能動性。C項的錯誤之處在于把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的關系顛倒了,因此正確答案為ABD。
16.【答案】A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非理性因素的內容。本題比較簡單,即使考生不知道非理性因素具體包括哪些方面,也可以用排除法將D項排除掉,因為D項講的是辯證思維方法,因此可得出正確選項是ABC項。
17.【答案】A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認識過程中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各自的作用。理性因素的作用有:解釋作用、指導作用、預見作用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有:動力作用、誘導作用和激發(fā)作用。試題問的是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所以答案是AD。
18.【答案】A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考生對認識的無限發(fā)展和不斷反復的理解和把握。由于事物本身的復雜性,其矛盾的暴露需要一個過程,又由于認識是不斷反復和無限發(fā)展的,以及人的認識能力在一定條件下的局限性,人們對事物的認識需要一個反復的過程。因此,ABC項都是正確答案,D項的錯誤在于只承認人的認識能力的有限性而否認了人的認識能力的無限性。
19.【答案】AB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實踐對認識決定作用的全面把握。本題中四個命題均從特定角度反映了實踐的決定作用。
20.【答案】BC
【解題思路】此題所考查的知識點是理論和實踐的關系。馬克思這段名言所體現(xiàn)的哲學思想就是理論和實踐的關系。題中有兩個主句,即“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和“理論一經群眾掌握,會變成物質力量”。這兩句話講了兩層意思,前者是說“理論不能代替實踐”(C項),后者是說“理論對實踐有指導作用”(B項)。選擇此題還可以用排除法。AD明顯是錯誤的選項,應當排除,只有B項和C項反映了馬克思這段話的原意。此題不難,即便考生沒有讀懂馬克思的話,也能找出正確選項。
21.【答案】A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辯證關系的把握。就二者的關系而言,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而理性認識則是感性認識的升華,所以本題選AD,至于其他選項與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無關,所以不選。
22.【答案】AB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真理的客觀性的知識點。真理的客觀性具有兩重含義,一是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二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實踐是客觀的。在本題中,選項D是不對的,真理之為真理不是由大多數(shù)人認同的公共性所決定的。真理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講的是真理的功能,所以不選C。
23.【答案】A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主體在認識過程中特點,具體是主體對客體的信息選擇問題。主體在認識過程中對客體信息的選擇,表現(xiàn)為主體以感覺器官為門戶的生理系統(tǒng)所決定的選擇。在此基礎上,思維活動還要對信息進行自覺的、能動的選擇。人的選擇不是主觀任意的,它既要受被反映客體的制約,也要受邏輯思維方式和方法的制約,還要受到人的感覺器官的制約。
24.【答案】A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認識問題的理解!笆熘奔磳κ挛锏氖煜、了解,但并不意味著對其本質的正確把握!罢嬷奔磳κ挛锉举|和規(guī)律的認識,相當于理性認識階段。A、B、C項都是可能的。D項不恰當。真知不一定首先是熟知。
25.【答案】A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認識發(fā)展的過程,具體是考查理性認識到實踐飛躍的意義。
認識由理性認識向實踐飛躍,這是認識過程中的第二次飛躍,是比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飛躍更偉大的一次飛躍,而理性認識向實踐的飛躍之所以更重要,就在于通過這次飛躍,使理性認識接受實踐的檢驗,發(fā)揮其對實踐的指導作用,使認識變成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并使認識隨實踐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因此選項ABC均選。至于選項D不是理性認識向實踐飛躍所能解決的,事物發(fā)展的總趨勢是事物主客觀綜合作用的結果,有著更深刻的原因。
26.【答案】B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與舊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區(qū)別。選項A是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區(qū)別,先驗論是唯心主義的,因此不屬于唯物主義。BCD選項都準確反映辯證唯物主義與舊唯物主義的區(qū)別。
27.【答案】A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認識的發(fā)展過程原理。選項ACD都是關于理性認識回到實踐的意義的正確表達。實踐和認識的發(fā)展規(guī)律本身就包含著理性認識回到實踐這一環(huán)節(jié),所以不能改變實踐和認識的發(fā)展規(guī)律,只是體現(xiàn)了實踐和認識的發(fā)展規(guī)律,故而不選B。
28.【答案】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實踐與理論的關系問題。題干重在說明革命的理論與革命的運動的關系。由于革命的運動是人的高度自覺的運動,沒有革命的理論的指導是產生不了的。但革命理論與革命運動的關系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因為理論包括革命的理論,從其產生的總根源來說,都是從實踐中來的,是實踐的理論總結,“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運動”并沒有否認理論與實踐的根本觀點,只是強調了革命理論與革命運動的辯證關系,所以不能認為這句話“顛倒了理論和實踐的關系,把理論當成實踐的來源和動力”,“規(guī)定了理論對實踐的決定意義”。所以本題選BC。
29.【答案】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真理與謬誤概念的正確理解。A選項的后半句話即“兩者沒有絕對的界限”是對的,但不能由此得出真理就是謬誤,謬誤就是真理的結論,所以選項A不選。選項C指出了真理轉化為謬誤的具體條件,與題意一致。選項D指出謬誤轉化為真理的條件,與題意相符。B選項是錯誤的,因為在同一范圍內,對于同一問題的同一回答,不能既是真理又是謬誤,真理的絕對性,在同一范圍內真理就是真理,謬誤就是謬誤,二者不能轉化,否則真理就沒有絕對性了,所以選項B不選。依據(jù)上述分析,本題選CD。
30.【答案】AB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真理和價值的辯證關系。四個選項都指出了真理與價值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選項A指出真理和價值是人類活動的兩個方面的基本內容,選項B指出真理和價值側重點不同從而指向性的不同,選項C指出真理和價值的統(tǒng)一性,以及真理與價值的相互作用,選項D則是指出實踐是真理和價值的檢驗標準,所以四個選項全選。
31.【答案】BCD
【解題思路】此題考查考生真理的條件性或曰具體性的理解。題干是列寧的一句名言,主要是講真理的條件性。A項明顯的是錯誤的觀點。真理的具體性是一個哲學概念,把具體性理解生動的形象,這是藝術上的概念,二者不能等同,所以選項A混淆了兩種意義上對具體的理解,故而不選。B項是說真理是發(fā)展變化的,C項是說真理有其具體的適用范圍,D項更進一步說明了真理的具體性。BCD項符合了列寧的原意,是正確的選項。選項BCD都準確反映了真理條件性或曰具體性的含義,即真理的具體性是與真理適用的范圍、條件、主觀和客觀的統(tǒng)一相關的,正因為這樣,真理不具有抽象不變的公式。
32.【答案】AB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實踐的正確理解。實踐之所以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就在于實踐具有直接現(xiàn)實性(客觀實在性)、普遍性的特點,并且是溝通主觀和客觀的橋梁,在本題中選項BD是一個意思,因為“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東西”也就是“聯(lián)系主觀和客觀的橋梁”,只是不同的表述。
33.【答案】AB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正確思維方法的重要性。實踐和實踐證明是人類的自覺活動,邏輯在這一過程中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并且由于實踐檢驗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系統(tǒng),在實踐證明的過程中,要不斷發(fā)揮邏輯證明的作用。選項ABCD,準確反映了邏輯證明與實踐檢驗的關系,是正確的。
34.【答案】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價值的概念和特征。以上各項都是價值的特性即主體與客體性的含義及其關系的正確表述。
35.【答案】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價值評價問題的知識點。一個科學的合理的價值評價,必須符合兩個基本要求:一是對客體狀況的正確認識,二是對主體需要的正確認識。只有那些既有利于社會發(fā)展,又對個人或群體有意義的需要,才是真正符合主體利益的具有客觀必然性的需要。
36.【答案】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真理原則和價值原則。追求真理和創(chuàng)造價值是人類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兩大主題,真理原則和價值原則是人類活動的兩個基本原則。所謂真理原則是指人類必須按照世界的本來面目去認識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從真理。所謂價值原則是指人類必須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認識和改造世界,創(chuàng)造和實現(xiàn)價值。
37.【答案】A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認識與實踐的關系。教條主義是指理論脫離了實際,結果是“左”的和“右”的錯誤,其根源都在主觀脫離客觀。認識和實踐的脫離,不必然導致客觀唯心主義。
38.【答案】A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的理解把握。選項B否認真理的絕對性,不符合辯證唯物主義對認識真理性的表述。歸納方法的不完滿性,同樣是強調感性認識的局限,感性認識必須上升到理性認識。所以A、C、D選項符合題意。
39.【答案】A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價值理論的掌握,具體是考查價值的客觀性問題。價值的客觀性表現(xiàn)在:①價值必須以客觀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屬性為現(xiàn)實基礎;②人的需要不是主觀隨意的,而是受社會實踐和歷史條件制約的。選項B、C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表述。
40.【答案】A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價值理論的認識。價值是指客體以自身屬性滿足主體需要或主體需要被客體滿足的效益關系。價值有兩個方面的內涵:一是主體的需要和要求;另一個是客體的某種性質、性能。價值既有客觀性,也有主體性。價值的客觀性與主體性是內在統(tǒng)一的。選項B、C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表述。
41.【答案】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價值理論的認識。對客體實際狀況的正確認識,是形成科學的價值評價的基礎和前提;主體為了形成合理的科學的價值評價,在認識對象的同時也需要把自己稱為客體,正確理解和認識自身的實際需要。選項A、B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表述。
42.【答案】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主體與客體關系的知識點。選項AB是正確的關于主體和客體的概念表述,但題干問道的是主體與客體的相互關系,所以不選。選項CD是正確的主體與客體的關系表述。
43.【答案】BC
【解題思路】此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對二元論、主觀唯心主義、客觀唯心主義觀點的確認。題中所給出的四個選項,A項是折衷主義二元論的命題,D是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B項是德國客觀唯心主義哲學家黑格爾的典型命題,C項是宗教唯心主義觀點,也是屬于客觀唯心主義。所以答案是BC。關于主觀唯心主義、客觀唯心主義二者的區(qū)別,是第一章比較重要知識點之一,歷史上也多次考到?忌鷳摷訌娬莆。
44.【答案】AB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唯心主義的理解掌握,具體是要注意區(qū)別主觀唯心主義與客觀唯心主義的區(qū)別。主觀唯心主義作為唯心主義的一種哲學形態(tài),其特點不僅在于主張意識第一性,而且主張人的主觀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本題中,“感覺”、“被感知”、“經驗”、“心”都屬于人的主觀精神,所以都屬于是主觀唯心主義的命題。
45.【答案】A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客體概念的理解?腕w不等于是客觀事物,客體是客觀事物中的一部分,是主體活動的對象,或者說是納入到人的對象性活動中的客觀事物。選項B不是馬克思主義的觀點。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chuàng)"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
13
2010.01
第一部分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第2章 世界的物質性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
一、選擇題Ⅰ,即單項選擇......
13
2010.01
第一部分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第1章 馬克思主義是關于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科學
一、選擇......
13
2010.01
第九講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人民、民主黨派(六個為什么之四?第三條道路的失敗)
沖刺要點歸納在大......
13
2010.01
第八講 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與中國人民對馬克思主義的選擇
沖刺要點歸納新文化運動的啟蒙、“五四......
13
2010.01
第四講 價值規(guī)律
沖刺要點歸納政治經濟學的根本任務在于揭示經濟運行的規(guī)律。其中,價值規(guī)律是商品......
13
2010.01
第十五講 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領導力量(十七屆四中全會內容)
沖刺要點歸納中國共產黨是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