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1.杜威提出“存在即被經驗”。(判) 2.杜威認為真理“是令人滿意的東西”,“真理意味著成功”,甚至把反映客觀事物規(guī)律的科學說成是“人造的工具”。(判) 3.杜威認為課程教材必須與現(xiàn)在生活的經驗聯(lián)系起來。(判) 4.杜威把建設一個充滿活力的民主社會與大學教學的民主精神聯(lián)系起來。 5.永恒主義教育是20世紀30年代在美國產生并有著重要影響的教育流派。反對當時極為流行的實用主義和進步主義教育觀。 6.美國教育家赫欽斯在其代表作《美國高等教育》中寫道;“教育的一個目的是要引出我們人類天性中共同的要素。 7.永恒主義教育流派是在反對進步主義教育的旗幟下誕生的。高呼“回到古希臘去”、“回到柏拉圖去”。 8.永恒主義者認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發(fā)展人的本性,把人塑造成人,并且人的本性是永恒的。他們認為,當永遠居于課程的中心,經營學科只能處于次席。(判) 9.在師生關系的問題上,永恒主義者批評了杜威的“兒童中心論”,認為他過分夸大了兒童的興趣在教育中的作用。 10.赫欽斯認為,大學之道首先在于所有不同學科不同專業(yè)之間必須具有共同的精神文化基礎。所謂通識教育,就是對所有人的“共同教育”。 11.通識教育的目的是要建立人文的科學實證與科學的人文關懷價值體系,促使人文學家與科學家相互了解、溝通而能夠相互包容與尊重,進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促進社會的和諧發(fā)展。 12.1945年美國哈佛大學課程規(guī)劃委員會提出“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的報告書,主張通識教育所培養(yǎng)的“完整的人”應具有四種心智特質:能有效地思考;能清晰的溝通思想;能適切地判斷是非;能辨識普通性的價值。 13.“元培計劃”是北京大學2001年啟動的以老校長蔡元培的名字命名的本科教育和教學改革計劃。 14.赫欽斯認為,對西方人而言,對“共同人性”以及“本族群的屬性”這種永恒性的研究,其精華首先體現(xiàn)在西方文明自古以來的歷代經典著作中。 15.人本主義是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美國興起的一種反對行為主義傾向的心理學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馬斯洛。 16.人本主義的教育理論是根植于其自然人性論的基礎之上的。 17.馬斯洛認為教育的主要目標是發(fā)展人的個別性,協(xié)助個體把自己作為一個獨特的人來認識,幫助學生實現(xiàn)他們的潛能。 18.“患者無心療法”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核心治療方法,這一方法是以患者自我概念的改變?yōu)榛A的。 19.羅杰斯認為,促進學生學習的關鍵不在于教師的教學技巧、專業(yè)知識、課程計劃、視聽輔導材料、演示和講解、豐富的書籍等等,而在于教師和學生之間特定的心理氣氛因素。 20.人本主義的教育者認為,學生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學生的發(fā)展、成長應于他自己相比較,看他是否比以前有進步。 21.建構主義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讓·皮亞杰、維果斯基等。 22.建構主義教育哲學的基本觀點有:①知識并不是對現(xiàn)實世界的絕對正確的表征,不是放之各種情境皆準的教條,它們處在不斷的發(fā)展之中,而是在不同情境中,它們需要被重新建構;②學習這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學習和交往活動中,他們逐步形成了自己對各種現(xiàn)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們具有利用現(xiàn)有的知識經驗進行推論的智力潛能;③相應的,學習不單是知識由外到內的轉移和傳遞,而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的過程,即通過新經驗與原有知識經驗的相互作用來充實、豐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識經驗。 23.建構主義強調構造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環(huán)境,主要是指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24.建構主義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fā)現(xiàn)和對所學知識的主動建構,強調質疑、批判性思考在知識建構中的作用。 |
熱門資料下載: |
教師資格考試論壇熱貼: |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
|
閱讀上一篇:教師資格證大學教學論考試重點考點講解:第3章 |
|
閱讀下一篇:下面沒有鏈接了 |
|
|
報考直通車 |
·教師資格證大學教學論考試重點考點講解:第2章 |
·教師資格證大學教學論考試重點考點講解:第3章 |
·上海市教師資格認定體格檢查具體規(guī)定 |
·2009年教師資格考試相關輔導資料匯總 |
·教育學考試大綱匯總 |
·教育學考試大綱:第九章 學習評價 |
·教育學考試大綱:第八章 教學目標 |
·教育學考試大綱:第七章 教學模式 |
·教育學考試大綱:第六章 教學基本原理 |
·教育學考試大綱:第五章 中學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