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大學教學的哲學基礎 一、判斷、選擇 1、杜威的實用主義哲學: 經(jīng)驗主義——存在即被經(jīng)驗; 工具主義——真理“是令人滿意的東西”,“真理意味著成功”,甚至把反映客觀事物規(guī)律的科學說成是“人造的工具”; 教育是哲學的實驗室——哲學是教育的普通原理,教育是哲學的實驗室。 杜威認為課程教材必須與現(xiàn)在生活的經(jīng)驗聯(lián)系起來; 杜威把建設一個充滿活力的民主社會與大學教學的民主精神聯(lián)系起來。 2、永恒主義教學觀 永恒主義是20世紀30年代在美國產(chǎn)生并有重要影響的教育流派,代表人物-赫欽斯; 永恒主義高呼“回到古希臘去”“回到柏拉圖去”,力圖恢復傳統(tǒng)教育; 永恒主義的教育目的是發(fā)展人的本性,把人塑造成人,并且人的本性是永恒不變的; 永恒主義認為,人文學科應當永遠居于課程的中心,經(jīng)驗科學只能處于次席; 在師生關系上,永恒主義者批評了杜威的兒童中心論,認為它過分夸大了兒童的興趣在教育中的作用; 在高等教育內(nèi)容上,永恒主義主張通識教育。赫欽斯認為,大學之道首先在于所有不同科系不同專業(yè)之間必須具有共同的精神文化基礎; 1945年美國哈佛大學課程規(guī)劃委員會提出“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的報告書,主張通識教育所培養(yǎng)的“完整的人”應具有四種心智特質(zhì):能有效地思考,能清晰地溝通思想,能適切地判斷是非,能辨識普遍性的價值; “元培計劃”是北京大學2001年啟動的本科教育和教學改革計劃; 赫欽斯認為,多西方人而言,對“共同人性”以及“本族群的屬性”這種永恒性的研究,其精華首先體現(xiàn)在西方文明自古以來的歷代經(jīng)典著作中。 3、人本主義教學觀 代表人物——馬斯洛、羅杰斯; 其理論植根于自然人性論的基礎之上; 馬斯洛認為教育的主要目標是發(fā)展人的個別性,協(xié)助個體把自己作為一個獨特的人來認識,幫助學生實現(xiàn)他們的潛能; “患者中心療法”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核心治療方法; 羅杰斯認為,促進學生學習的關鍵在于教師和學生之間特定的心理氣氛因素; 人本主義的教育者認為,學生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學生的發(fā)展,成長應與他自己相比較,看他是否比以前有進步; 美國大學三個“結(jié)合”的教育,就貫穿了這樣一條紅線,即“以學生為中心,一切為了學生的成長,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一切都讓學生自主選擇,自我負責”; 4、建構(gòu)主義教學觀 主要代表人物——皮亞杰、維果斯基、科恩伯格、斯滕伯格; |
熱門資料下載: |
教師資格考試論壇熱貼: |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
|
閱讀下一篇:下面沒有鏈接了 |
|
|
報考直通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