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A學習與教學的過程包括學習過程、教學過程和評價√反思過程。
2.B認知過程存在著個體之間的認知方式和認知能力等方面的個別差異。
3.C苛勒通過疊箱實驗對黑猩猩的學習進行研究。
4.D根據(jù)遷移內容的不同,遷移可分為,特殊遷移和非特殊遷移。
5.D陳述性知識也叫描述性知識,是個人能用語言進行直接陳述的知識。
6.C下位學習是一種把新的觀念歸屬于認知結構中原有觀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聯(lián)系的過程。
7.D原型內化,即心智活動的實踐模式向頭腦內部轉化。
8.A具有場依存方式的人,對物體的知覺傾向于以外部參照作為信息加工的依據(jù)。他人的態(tài)度和自我知覺更易受周圍的人們,特別是權威人士的影響和干擾,善于察言觀色。
9.D苛勒是完形一頓悟說的重要代表人物。
10.B垂直遷移指處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經(jīng)驗之間的相互影響,由此概念可知應選B。
11.A奧蘇伯爾認為學生的學習主要是有意義的接受學習。
12.B所謂意義學習,奧蘇伯爾認為就是將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起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lián)系。
13.C其行為是逃避條件作用。
14.C言語信息,表現(xiàn)為學會陳述觀念的能力。
15.B道德情感是伴隨著道德認識而產(chǎn)生的一種內心體驗,最具有動力色彩的成分。
二、
1.ABCD學習策略主要有六大原則:主體性原則、內化性原則、特定性原則、生成性原則、自我監(jiān)控原則和個人自我效能原則。
2.BCD元認知策略包括計劃策略、監(jiān)視策略、調節(jié)策略。
3.ACD注重創(chuàng)造性個性的塑造,包括保護好奇心、鼓勵獨立性、解除個體對答錯問題的恐懼心理等方面。
4.ABCD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一般有四種訓練方法:發(fā)散思維訓練、推測與假設訓練、自我設計訓練和頭腦風暴訓練。
5.BCD一般認為,態(tài)度與品德的形成過程經(jīng)歷了依從、認同、內化。
6.BCD行為演練的基本方法有:全身松弛訓練、系統(tǒng)脫敏法、肯定性訓練。
7.ABC心理健康的標準有:對現(xiàn)實的有效知覺、具有良好的自我認知能力、具有健全的人格等。
8.ABCD影響課堂管理的因素主要有四種:教師的領導風格、班級規(guī)模、班級的性質和對教師的期望。
9.AC非正式群體沒有特定的群體目標及職責分工,缺乏結構的穩(wěn)定性,但有不成文的行為規(guī)范和自然涌現(xiàn)的領袖。
10.ABCD教學測量與評價的類型主要有:形成性原則和總結性原則、常模參照評價和標準參照評價、配置性評價和診斷性評價、正式評價和非正式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