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B【解析】教育主體確定,教育對象相對穩(wěn)定,形成系列的文化傳播活動,有相對穩(wěn)定的活動場所和設施等特點的出現(xiàn)意味著教育形態(tài)已趨于定型。 2.B【解析】董仲舒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3.C【解析】教育的民主化是對教育的等級化、特權化和專制化的否定。 4.A【解析】墨子在教育上主張“兼愛、非攻”,同時注重文史知識的掌握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5.B【解析】一個國家以法律的形式規(guī)定普遍實施一定程度的基礎教育的義務形式稱為普及義務教育。 6. A【解析】國家對在小學中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才的總要求稱為小學教育目的。 7.D【解析】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學說是我國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 8.A【解析】弗洛伊德認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 9.D【解析】個體身心發(fā)展的階段性是指個體在不同的年齡段表現(xiàn)出的身心發(fā)展不同的總體特征及主要矛盾,面臨著不同的發(fā)展任務。 10.C【解析】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階段,小學生的思維缺乏自覺性、靈活性,抽象思維能力相對較弱。 11.A【解析】中小學生是在國家法律認可的各級各類中等或初等學校或教育機構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12.B【解析】隱私權是指學生有權要求私人的、不愿或不便讓他人獲知或干涉的、與公共利益無關的信息或生活領域。 13.A【解析】師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關系。 14.C【解析】小學階段課程應體現(xiàn)出普及性、基礎性、發(fā)展性和可接受性。 15.D【解析】掌握知識是發(fā)展智力的基礎,智力發(fā)展是掌握知識的條件。 16.B【解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出自《學記》,體現(xiàn)的是循序漸進原則。 17.C[解析]談話法也叫問答法,是教師按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 生回答,并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或鞏固知識的方法。 18.B【解析】道德意志是人們?yōu)榱诉_到某種目的而產(chǎn)生的自覺能動性,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 19.B【解析】疏導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認識人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向上。 20. A【解析】組織和培養(yǎng)班集體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