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統(tǒng)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腸、大腸和肛門。消化腺能分泌" />
第六章 消化系統(tǒng)
一、概述 消化系統(tǒng)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腸、大腸和肛門。消化腺能分泌消化液。消化液含有水、無機鹽和多種消化酶,能分別消化分解不同的營養(yǎng)物質(zhì)。 (一)口腔 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部分,包括牙齒、舌,還有三對唾液腺的開口。 1.牙齒 牙齒是人體最堅硬的器官,長在上、下頜骨的牙槽里。牙齒的外形包括三部分:長在牙槽骨中的叫牙根,露在口腔中的叫牙冠,牙根與牙冠之間叫牙頸。牙頸表面覆蓋著粘膜,叫牙齦。牙齒的形態(tài)可分為切牙、尖牙、雙尖牙、磨牙四種類型。 2.舌 舌面上有味蕾,能辨別味道;舌能幫助攪拌和吞咽食物,并幫助發(fā)音。 3.唾液腺 唾液腺包括腮腺、下頜腺和舌下腺,能分泌唾液進入口腔。唾液含水分、淀粉酶、溶菌酶等。 (二)胃 胃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位于腹腔左上方。胃的上端與食道相通處叫賁門,下端與十二指腸相通處叫幽門。胃壁內(nèi)表面為粘膜層,可分泌胃液。胃能暫時貯存食物,并初步消化食物。 (三)小腸 小腸是消化道中最長的部分,小腸與胃相接的部分叫十二指腸,這里有胰腺導管和膽總管的開1:7,胰液和膽汁由此進入小腸。 小腸內(nèi)壁有腸腺,可分泌腸液。小腸內(nèi)的消化液主要包括腸液、胃液、胰液和膽汁,含有各種消化酶。食糜進入小腸后可停留3~8小時,在腸內(nèi)與消化液充分混合,小腸是人體內(nèi)消化和吸收的重要場所。 (四)大腸 食物經(jīng)小腸消化分解吸收后剩下的食物殘渣進入大腸。大腸能暫時貯存食物殘渣,吸收其中的水分、無機鹽和部分維生素,并能利用腸內(nèi)某些物質(zhì)合成維生素K。食物殘渣最后形成糞便.經(jīng)大腸蠕動推送到直腸、肛門排出體外。 (五)肝臟 肝臟是人體最大的消化腺,位于腹腔的右上部。肝臟分泌膽汁,暫時貯存于膽囊,進食含脂肪類食物時,膽汁即流入小腸,幫助消化脂肪。 (六)胰腺 胰腺分泌胰液進入小腸,能中和胃酸,保護腸粘膜。 二、幼兒消化系統(tǒng)的特點 (一)口腔 1.牙齒 牙齒的發(fā)育始于胚胎第六周,到出生時已有20個乳牙牙胚,生后6~8個月時,下中切牙萌出,2~2.5歲出齊20顆乳牙。乳牙萌出過程中,恒牙已開始發(fā)育。一般于6歲左右,首先萌出的恒牙叫第一恒磨牙,又叫六齡齒。 2.唾液腺 新生兒及小嬰兒,由予唾液腺未發(fā)育成熟,分泌唾液較少,因此口腔較干燥。出生后三四個月,唾液腺逐漸發(fā)育,唾液分泌增多,常流出口外,稱為“生理性流涎”,隨著生長可逐漸消失。 (二)胃 嬰幼兒胃壁肌肉薄,伸展性較差,胃的容量小,且消化能力較弱。給嬰幼兒提供的食物以及每餐的間隔時間,應考慮到年齡特點。 (三)腸 嬰幼兒腸管相對較長;小腸粘膜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和淋巴管,吸收能力較強,但植物神經(jīng)的調(diào)節(jié)能力差,容易發(fā)生腸道功能紊亂,引起腹瀉或便秘。 (四)肝臟 嬰幼兒肝臟相對較大,在肋緣下摸到肝臟下緣,一般為生理現(xiàn)象。 因嬰幼兒肝臟分泌膽汁較少,對脂肪的消化能力較差;肝臟貯存糖原較少,容易因饑餓發(fā)生低血糖。肝臟解毒能力較差。 (五)胰腺 嬰幼兒時期胰腺對淀粉類和脂肪類的消化能力較弱,主要依靠小腸液的消化。隨著年齡增長,胰腺功能日趨完善。 三、幼兒消化系統(tǒng)的衛(wèi)生保健 (一)保護牙齒 1.定期檢查牙齒。 2.培養(yǎng)幼兒早晚刷牙、飯后漱口的習慣。 3.教育幼兒不要咬堅硬的東西。 4.嬰幼兒飲食中供應充足的鈣。 5.糾正幼兒某些不良習慣。如托腮、咬舌、咬唇、咬指甲、吃手指等,以預防牙列不齊。(二)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 1.飯后擦嘴、漱口,吃完零食也應及時漱口。 2.養(yǎng)成細嚼慢咽的習慣。 3.飲食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少吃零食,不挑食。 4.不要邊吃邊說笑,更不要邊玩耍邊吃零食。 (三)飯前飯后不要組織幼兒進行劇烈運動 飯前應安排幼兒進行室內(nèi)較安靜的活動。飯后宜輕微活動,如散步,1~2小時后方可進行體育活動。 (四)培養(yǎng)幼兒定時排便的習慣,預防便秘 讓幼兒養(yǎng)成定時排便的習慣。不要讓幼兒憋著大便,以防形成習慣性便秘。適當運動,多吃蔬菜水果等含粗纖維較多的食物,多喝開水,都可促進腸道蠕動,預防便秘。